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1 19:51:27  浏览:891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财政厅


琼财农[2006]942号

关于印发《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财政局、林业局、各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单位:
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海南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特制定《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二00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
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补偿基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海南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补偿基金指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分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
第三条 补偿基金的补助范围为已区划界定的纳入中央及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木地。
第四条 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0.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个人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其中劳务费或林农个人的补偿费按不低于3元/亩.年标准安排,其余部分根据实际需要统筹用于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
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热带雨林等区域区划的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其中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支出用于统一开设防火隔离带(包括生物防火林带)、购置扑火器材和林火检测设备等;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支出用于集中购置药剂、药械和除害处理等;森林资源消长定期定点监测支出用于采集、分析、处理资源数据,以及建立资源档案购置的简易器材等。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按0.5元/亩.年安排。
省级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用于纳入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及公益林管理费支出。省级补偿基金公益林管理费支出范围为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重点公益林所必须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检查、验收和购买专职护林员劳保用品等相关支出。省级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按0.5元/亩.年安排,其中0.25元结合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统筹安排,其余0.25元按照公益林管护面积安排。
第五条 补偿性支出实行报帐制管理,对不同权属的重点公益林,分别采取以下补助方式:
(一)省属及市县国有林(农)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单位经营管理的重点公益林。劳务费补助由经营管理单位根据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专职管护人员承担的任务量和监管责任编制补助表,经同级林业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无误后拨付,经营管理单位发放补助资金;补植、整地和抚育补助由经营管理单位提出具体使用计划,经同级林业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无误后将补助费拨付经营管理单位据实使用。其中属于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由经营管理单位将每亩4.5元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拨给林农,并监督指导林农承担管护责任。
(二)市县林业局经营管理的国有重点公益林。劳务费补助由市县林业局根据区划内的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管护人员承担的任务量和监管责任编制补助表,经市县财政局审核无误后拨付市县林业局,市县林业局据实发放补助资金;补植、整地和抚育补助由市县林业局提出具体使用计划,报市县财政局审核无误后将补助费拨付市县林业局据实使用。
(三)村集体及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每亩4.5元全部拨给村集体及林农个人,并由村集体及林农个人承担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市县林业局根据林农个人承担任务量和监管责任编制补助表,经市县财政局审核无误后拨付市县林业局,由市县林业局在金融机构建卡建折发放补助费或者直接拨付给村集体及林农个人。市县林业局负责监督指导村集体及林农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公益林。
(四)根据生态公益林总体规划,确需划定为重点公益林,但其林权所有单位和个人不愿意签订现场界定书和管护合同或者个人确实无力管护的,可由市县林业局负责聘请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
第六条 补偿性支出中的劳务费实行定员定岗定额管理。林业、财政部门应严格核定获得补偿性支出的人员数和补助标准,人员安排不得搞平均分配。专职管护人员定员定额定岗应遵循以下原则:专职护林员公益林管护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000亩/人,劳务费补助标准不低于600元/人.月;技术人员每个基层林业工作站安排一名;管理人员根据乡镇公益林管护面积确定:管护面积小于2万亩的安排1名,管护面积2-4万亩的安排2名,管护面积4—8万亩以上的安排3名,管护面积8万亩以上的按实际需要参照上述比例安排。省林业局、市县林业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上述原则共同确定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具体比例和补助标准。
第七条 公共管护支出由省及市县林业局根据实际需要,统筹编制具体使用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规定支出范围进行审核,核定后将补助费拨付同级林业局或具体实施单位。
公共管护支出中设备购置等应执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按照政府集中采购有关规定执行。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保管、保养、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
第八条 省林业局、市县林业局、各经营管理单位、村集体、个人不得将中央补偿基金用于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重点公益林所必须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检查、验收等管理费支出。
第九条 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及省属经营管理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支出要求,对上年度补偿基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市县林业局、省属经营管理单位于每年1月底之前向省林业局上报当年补偿基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上年度中央及省级补偿基金检查总结情况、当年补偿性支出数额以及安排计划(见附表1)。
第十条 市县林业局、省属经营单位应按照省林业局关于重点公益林资源的管理规定,对上年度重点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消长、林地征用占、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林业病虫害发生及控制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于每年1月底之前上报省林业局(见附表2)。
第十一条 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局编制三年收支规划,于3月底前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规划按照年度支出计划格式编报(附表3)。公共管护支出由省林业局按照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重点公益林建设实际需要安排资金计划,公共管护支出实行项目管理。
省级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由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根据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实际需要安排资金计划,公共管护支出实行项目管理。
第十二条 补偿基金按照预算级次拨付,对不符合上述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市县及单位必须进行整改,未整改的财政暂不拨付或不予拨付补偿基金。
第十三条 市县财政局应设置专账,确保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市县林业局可在金融部门建卡建折,将劳务费支出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确保兑现。省财政厅、市县财政局应对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支出凭证进行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补偿性支出凭证包括公益林区划界定书、公益林管护合同、附表4—9及年度考核表等;公共管护支出凭证包括资金使用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施工合同、竣工验收报告书及相关支出凭证。
第十四条 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经营管理单位应严格按照下达的补偿性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计划拨付和使用补偿基金,不得随意调整。经市县林业局审核报省林业局批准征用和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的,由省林业局将征用占用林地地点和面积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从下年度起停拨补偿基金,调整用于其他已经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年度公益林管护面积发生调整的,以省财政厅、省林业局下发的正式调整文件为准,对应的管护资金在下年度指标中进行多扣少补,确保实际管护面积任务与资金保持一致。
第十五条 根据不同权属的重点公益林签订管护经营合同。
(一)省属国有重点公益林,省林业局与省属经营单位、经营单位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
(二)市县属重点公益林,有经营单位的,市县林业局与经营单位、经营单位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无经营单位由市县林业局管理的,市县林业局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
(三)村集体经营管理的重点公益林,市县林业局与村集体、村集体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
(四)林农个人经营的重点公益林,市县林业局与个人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
专职护林员合同签定必须明确具体管护区域、面积及责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合同必须明确具体管理专职护林人员的人数、区域和面积。确实将专职管护人员的责任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专职管护人员必须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管护责任落实后再安排补偿基金。管护合同内容与格式,由省林业局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 劳务费或补偿费施行绩效挂钩的制度。按月发放80%,管护合同执行一年期满时,国有林(农)场、自然保护区、其他经营单位、市县林业局、村集体等要将获得劳务费或补偿费的人员名单、金额,以及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张榜公布,由所在单位或集体考核,群众评议,对符合合同要求,完成管护任务的人员,兑现20%劳务费或补偿费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不予支付20%的劳务费或补偿费并终止合同。年度内扣减的劳务费和补偿费用于公益林管护相关的支出并实行项目管理,由省、市县林业局制定具体使用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执行。
第十七条 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补偿基金拨付、使用和档案管理体系;国有林(农)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等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专账独立核算。
第十八条 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经营单位应加强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有关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违反财经纪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凡违规违法使用补偿基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琼财农[2005]712号)同时废止。
附表:
1.补偿基金支出情况总结表
2.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表
3.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计划申请总表
3—1. 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支出计划申请明细表
3—2.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支出计划申请明细表
3—3.森林资源监测支出计划申请明细表、
4.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助费(现金)发放表
5.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助费(存折)发放表
6.重点公益林补植(抚育)进度表
7.重点公益林补植(抚育)验收单
8.重点公益林(补植、抚育)费用结算单
9.海南省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花名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三府〔2008〕125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单位:


《三亚市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三日


三亚市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的管理,用好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管好扶贫攻坚项目,提高扶贫攻坚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三亚市2008—2010年扶贫攻坚计划》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扶贫攻坚专项资金是指三亚市政府2008—2010年安排用于我市边远、落后的19个行政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采取整村推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市政府下达的扶贫攻坚专项资金,原则上按照其规定的使用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挪作它用。

第四条 扶贫攻坚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贯彻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


(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轻重缓急,整村推进。


第五条 扶贫攻坚专项资金使用的项目范围:


(一)重点扶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经济。


(二)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乡村道路、帮助解决人畜饮水等。


(三)进行民房改造及沼气池建设。


(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如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技术培训等。


第六条 扶贫攻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三亚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和《三亚市一会五库管理规定》,认真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验收、审计等手续。


第七条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攻坚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责任到人。


第八条 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及其它有关部门按其职责对扶贫攻坚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凡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扶贫资金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 做好扶贫项目统计和档案管理。各责任单位每季度要将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并报市扶贫办汇总上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时,各责任单位要有专人管理项目档案,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第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4〕117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八月九日



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和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 适用本办法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中央和我省各级财政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项目管理费,下同),以及其他用于扶贫的财政性资金。

第二章 资金筹措

  第四条 中央安排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

  第五条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由省级财政列入年度预算,根据扶贫开发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逐年增加。

  第六条 市(州)、县(市)要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扶贫资金支出预算。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七条 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困乡(镇)、村以及省政府确定的老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以贫困乡(镇)、村、贫困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的对象,其中:用于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80%,坚持集中投入,整村推进。

  第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解决农村人口温饱问题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相关项目。具体包括:

  (一)乡(镇)、村道路(含桥、涵)、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包括小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人畜饮水、贫困农户改水、改厕、改灶、建牲畜栏、建沼气池和异地移民扶贫开发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开展科技扶贫,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培训、相关排灌和交通设施等公共性、公益性项目。

  (三)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资助贫困农民子女入学、贫困农民医疗统筹,支持贫困乡(镇)、村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

  (四)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和扶贫政策及扶贫业务培训。(五)以工代赈资金使用范围按照鄂政办发〔2004〕49号文件执行。

  第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机构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企业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及职工住宅;

  (五)政府部门的经济实体;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七)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八)购买交通及通讯工具;

  (九)小额信贷及其他形式的有偿使用;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十一)其他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四章 资金分配与管理

  第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

  (一)依据的因素包括:农村贫困人口(A)、农民人均纯收入(B)、人均地方财力(C)、人均生产总值(D),所占权重依次为5∶3∶1∶1,上述指标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二)资金分配计算公式:N=M(A×50%+B×30%+C×10%+D×10%)

N为应分配某县(市)扶贫资金数, M为全省扶贫资金总数;

A=某县(市)贫困人口数÷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B=(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某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之和;

C=(全省人均财政收入-某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与各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差之和;

D=(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某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全省贫困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与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差之和。

  (三)省政府每年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单列一定数量资金,按扶贫工作绩效进行激励性分配,即根据各地上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果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确定应分配给各县(市)的扶贫资金数额。测算分配以上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考评、检查结果等作为依据。

  (四)以工代赈资金的分配,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规定,应主要考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因素以及项目前期工作因素,对基础设施条件差、项目前期工作扎实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予以倾斜。

  第十一条 以工代赈资金由省发展改革委商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民宗委提出初步分配方案,其他财政扶贫资金由省财政厅商省扶贫办、省民宗委和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初步分配方案,分别报省政府审定后及时将资金分配计划切块下达到县(市)。

  第十二条 县(市)级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省下达到县(市)的财政扶贫资金切块安排计划,分别按要求提出本年度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到项目的安排计划,经县(市)政府批准后以县(市)政府的名义分别报省、市(州)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和省财政厅备案。由县(市)扶贫工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按照省扶贫工作相关部门下达的扶贫资金切块安排计划和各县(市)政府上报备案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主要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直达项目单位;零星项目由省财政厅委托各县(市)财政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确保设立专帐,直达项目,专款专用。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加快财政扶贫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进度的关系,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十四条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绩效进行分配,其中:80%用于县(市)级,20%用于省、市(州)级扶贫开发过程中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等,不得用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开支内容。各市(州)、县(市)和各有关部门不得再从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十五条 省、市(州)、县(市)可根据扶贫开发工作需要,从本级预算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中按不超过1.5%的标准提取项目管理费,所提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专项审查。

  第十六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及扶持项目的安排实行公示制度,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省、市(州)、县(市)要将财政扶贫有关政策规定和资金分配办法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示;县(市)要将年度扶贫项目资金的安排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镇)、村所在地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建设内容、建设地点、投资规模及财政扶持资金数额、完成时间、责任人等。乡(镇)、村要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布项目实施情况及结果。

  第十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按时编报会计报表,做好年度决算,由县(市)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逐级上报省财政厅。

第五章 项目管理

  第十八条 要根据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整合资金存量,按照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投向不变、统筹捆绑使用的原则,分年度编制扶贫项目计划,建立扶贫项目库,实施项目管理。各地申报扶贫项目要从项目库中选择,同一项目不得重复安排资金。申报的项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调整。

  第十九条 财政扶贫项目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级财政、扶贫办、发展改革委(计委)、民宗委等部门在项目选取、实施、检查、验收等各环节,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把关,确保扶贫项目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十条 财政扶贫项目的选择,要实行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办法。安排到村的项目以村为单位先由村委会提出项目预选方案,再由村民代表选择表决后上报。县(市)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扶贫资金切块计划安排情况,根据项目实施对农民脱贫的轻重缓急、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政策规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要求,实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审查筛选制度,组织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拟扶持的项目进行论证考察,逐项审批。未经评审的项目不得上报,论证材料超过有效时限的要重新论证。

  第二十一条 对已建成的扶贫项目,由县(市)扶贫工作相关部门组织财政、项目所在地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绩效评价。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项目竣工验收的结论,项目建成后的实际状况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对照分析等。

  第二十二条 扶贫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政府采购制度。凡符合招投标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凡具备条件的项目要实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和联结农户合同制。项目实施要签定责任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项目主要设备、材料等物资要实行政府采购。主要单项工程施工要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第六章 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奖惩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和扶贫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审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互通情况,避免重复检查。

  第二十四条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实行激励制度。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中按绩效分配的资金,用于激励扶贫工作绩效突出、资金使用管理好的县(市)。

  第二十五条 对各种违法或违规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行为,要按规定处理。

  对骗取、套取、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由当地财政部门如数追回扶贫资金,纪检、监察部门依纪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对构成违法犯罪行为的责任人,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挥霍、浪费、挤占、挪用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如数缴回扶贫资金,主管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逾期不整改的,要视情节轻重由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法给予处理。

  对挪用财政扶贫资金平衡预算,以及无故滞留延缓下拨资金的,要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由省财政在年度决算中如数扣款,并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纪处理。对其他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要视情况依纪依法予以处理。财政追回和抵扣的违纪资金全部用于扶贫。

  第二十六条 凡未按本办法要求实行扶贫项目管理责任制、资金拨付国库集中支付、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责任事故,按项目管理责任状的规定,依纪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对故意隐瞒违纪问题的,应加重处理。对检查中发现违纪问题隐瞒不报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办法按财政部财农字〔2004〕5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各市(州)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备案。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